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巨擘,专科,实时,全面,助您挖掘后劲主题契机! 9月25日上昼,规模当今,沪深两市成交额结巴4000亿元,其中,沪市成交额1811亿元...
06月20日,远程办公概念盘中拉升,截至09点39分,远程办公概念整体指数上涨0.54%,报829.590点。 从个股上来看,该概念的成分股中,*ST鹏博(维权...
专题:聚焦美股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羽悦本草瘦瘦包代理 要点提炼 FY24Q3(CY24Q2)业绩 收入23.1亿美元,符合指引(21.7-23.7亿美元),y...
育碧近日悄然发布了一款基于其动画剧集《激光鹰队长》的新游戏,名为《激光鹰队长:The G.A.M.E.》。这款游戏不仅包含了育碧旗下的吉利物变装雷曼,还引入了N...
观点网讯:6月2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出现变动羽悦本草瘦瘦包代理,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度达到7.29255羽悦本草瘦瘦包代理,创下2023年11月14日以来的...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羽悦本草瘦瘦包代理,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核心观点 我们在前期发布的《消费税改革——财税改革系列研究之一》分析了当前较为突出的财税问题一是税收与非税收入结构有待优化;二是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有待进一步优化。进一步完善地方税系,无疑是目前地方政府收入占比下降、化债任务较重背景下,一个较好的突破点。而消费税改革的重心大致从过往的调整税率、增加税收项目逐渐转变为后移征收环节与稳步下划地方。 本文聚焦企业部门贡献的另外两大重要税种: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2024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和抵扣链条,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为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改革提供了思路。 目前国内增值税是我国税收的第一大税种。收入由地方征收后按照中央:地方5:5分成。2023年国内增值税收入6.93万亿元,占当年全国税收收入的38.3%,占GDP比重为5.5%。国际对比看,增值税对我国税收的贡献相对较高。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可能的改革方向有三点。 第一,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和抵扣链条、进一步完善留抵退税分担机制,有助于减轻欠发达省份退税负担,不过其更多影响地区间分配,对财政收入增长直接影响不大。 第二,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和规则,或需更多时间调整。其有助于缓解留抵退税在地区间分配不均问题,更多影响地区间分配,对财政收入增长直接影响不大。若增值税地方分成部分采取消费地原则,以2022年各省居民消费支出占全国比重大致衡量消费地原则下的增值税地区分布,对比实际(生产地原则)增值税收入地区分布看,人口、消费支出较高地区如河南、湖南、河北、云南、广西、吉林等省(自治区)有望获得更高增值税收入。 第三,进一步简并税率。可能引起增值税收入减少,并且地区间分布可能有微调。假设未来增值税税率从“13%、9%、6%”简并至“9%、6%”,地方政府增值税收入总量可能有所下降,地方间分布情况变化可能不大,北京、上海等经济生产附加值较高的省(直辖市)增值税收占全国比重可能略有上升。 企业所得税是我国税收的第二大税种。收入除中央独享部分之外,按照中央:地方6:4分成。2023年企业所得收入4.11万亿元,占当年全国税收收入的26.2%,占GDP比重为3.3%。 我们认为未来提高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比例或许是一个可选方向。 若分成比例从央地6:4改为央地5:5分成,大约可带动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5%,北京、上海、浙江、天津、山西等省(直辖市)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相对较高。(以上相关测算结果对假设条件依赖较大,仅供参考) 目录 正文 我们在前期发布的《消费税改革——财税改革系列研究之一》分析了当前较为突出的财税问题一是税收与非税收入结构有待优化;二是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有待进一步优化。进一步完善地方税系,无疑是目前地方政府收入占比下降、化债任务较重背景下,一个较好的突破点。我们从“如何支持地方增加自主财力,拓展税源”的角度切入,首先讨论了消费税。 本文聚焦企业部门贡献的另外两大重要税种: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这两种税主要在生产流通/再分配环节征收,税源地域分布不均匀,若全部归属地方可能加剧地方竞争,因此更加适合中央与地方分享。2024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和抵扣链条,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这为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改革提供了思路。 1 增值税改革 如何影响地方财力? 1. 我国增值税现状 目前国内增值税是我国税收的第一大税种。财政部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增值税收入6.93万亿元,占当年全国税收收入的38.3%,占GDP比重为5.5%。 增值税对我国税收的贡献相对较高。2010-2019年,我国的国内增值税占税收比重平均为30.8%,明显高于同时期重要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2020年至今可比数据不足,故采用2010-2019年数据)。实际上增值税几乎是大多数发达国家税收的最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全球各国广泛征收的税收。1954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施增值税的国家至今,推行增值税/货物与服务税的国家达到174个,同时有20个国家采纳窄税基的销售税(如美国的零售销售税,即对动产与部分服务课征)。不过由于我国税收占GDP比重相对偏低,尽管增值税贡献税收较多,但我国增值税占GDP的比重较欧洲许多国家更低。 从应税项目看,我国增值税的征收对象涵盖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增值税顾名思义对“增值额”征税,主要依赖层层抵扣原则。我们假设A、B、C三个企业分别居于上、中、下游,B企业在购买A企业的货物或劳务时,支付货款的同时还支付了增值税的进项税额;而B企业向C企业销售货物或劳务时,B企业在收回货款的同时还收回了增值税的销项税额。B企业可以用其收回的增值税销项税额扣减其支付的增值税进项额,而其中的正数的差额即为该企业所需缴纳的税款(若销项税额-进项税额为负则可进行留抵退税)。事实上,所有企业均在抵扣链条中,缴纳的税款本质上是收回税金大于支付税金之间的差额。 从计税方式看,我国增值税实行从价计税,并且是一种价外税。税基锚定销售额,销项税额=销售额(不含税)×税率,或者销售额(含税)÷(1+税率)×税率;进项税额=购买额(外购原料、燃料、动力等)×税率(扣除率),另外也可根据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农产品收购发票或销售发票等凭证上的增值税额进行计算。 从税率看,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税率有所不同。我国对小规模纳税人征收增值税率相对较低,一般不超过5%甚至免税。对于一般纳税人,税率为6%、9%、13%三档,其中对增值电信服务、金融服务、生活服务等服务业项目征收税率为6%,对大部分货物、劳务销售以及有形动产租赁服务征收税率为13%。 从税收归属原则看,目前我国采用的增值税税收原则为生产地原则,即商品或劳务在哪一地区生产,增值税就归属于该生产地。建立在生产原则基础的税收共享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积极性,但不足之处是容易促使地方政府干预市场,并对经济增长方式、地方政府职能行使、财政秩序规范等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吕冰洋,2024)。 从央地共享情况看,我国目前征收的国内增值税为中央:地方按5:5分税。另外,海关代征的进口环节增值税全部归属中央,其规模也不小,但相应地中央需要承担绝大部分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出口退税,二者几乎相互抵消。财政部数据显示,2021年,进口货物增值税收入为1.67万亿元,全部归属中央,达到当年国内增值税收入的26%以上;而出口货物退增值税1.81万亿元,也由中央承担,中央支出已经完全抵消收入。 从增值税贡献省份看,由于增值税征收遵循生产地原则,并且进口环节增值税由各省征收后全部上缴中央,生产大省如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北京,进口贸易大省如天津、辽宁、福建等增值税收入贡献较多。 从增值税贡献行业看,第二产业税收贡献能力比第三产业更加突出。2023年发布的《中国税务年鉴》数据显示,2022年二产、三产国内增值税收入分别占比56.2%和43.8%,而当年二产、三产占GDP比重分别为39.3%和53.5%。主要是我国工业、建筑业等增值税的税率相对服务业更高。2022年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和建筑业四大行业国内增值税合计占比达到80%以上。制造业中,烟草、通用设备、汽车、计算机通信设备贡献较高。 2. 我国增值税改革的线索 我国自1979年引进增值税制度,之后经过探索与发展,大致经历了税收项目不断扩围、2009年将购进固定资产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2016年全面营改增、2017年简并税率“四改三”、留抵退税试行与推广等阶段,从个别城市、个别行业试点到覆盖国民经济三次产业转变,从生产型到消费型转变,税基逐渐扩大,税率简并、下降。征收规模不断增长,国内增值税收入从1990年的353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6.9万亿元,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从1990年的12.5%上升至2023年的38.3%,占GDP比重也从1994年的2.1%到2023年的5.5%。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20年发布的《税收政策改革(2020)》中首次专门收录了我国增值税改革的最新经验做法,认为我国2016年以来实施的一系列增值税改革,符合OECD《国际增值税/货物劳务税指南》(The International VAT/GST Guidelines)的原则要义,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增值税制度的设计和运行。 根据《国际增值税/货劳税指引(2017)》,增值税的核心特征包括对最终消费者的征税、抵扣制原则、中性原则、征税效率、确定性与简便等。“对消费者征税”和“抵扣制原则”意味着增值税层层抵扣,链条完整,最终必然将税收负担落到最终的消费者。“中性原则”意味着不同类型的交易,无论是传统的交易,还是电子商务均应该具有相同的税收待遇。“征税效率”“确定性与简便”意味着税法应该清晰及简明。 从这个角度看,未来一段时间,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和抵扣链条可能成为增值税改革的重点方向,优化共享税分享规则(分配原则从生产地原则转变为按照人口、消费、发票等因素分配地方增值税收入)以及进一步简并税率可能需要更多时间调整。 3. 增值税改革,如何影响地方财政收入? 第一,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和抵扣链条、进一步完善留抵退税分担机制,有助于减轻欠发达省份退税负担,不过其更多影响地区间分配,对财政收入增长直接影响不大。 所谓留抵退税,就是把增值税期末未抵扣完的税额退还给纳税人。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时,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会形成留抵税额。产生留抵税额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纳税人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在时间上不一致,如集中采购原材料和存货,尚未全部实现销售;投资期间没有收入等。二是在多档税率并存的情况下,销售适用税率低于进项适用税率。2022年、2023年全国留抵退税金额分别为2.46万亿元和0.65万亿元,分别占当年全国税收收入的14.8%和3.6%。 我国国内增值税是按生产地原则划分各级政府税收收入。这种税收共享设计,使得增值税留抵退税问题变得突出,例如,欠发达地区企业从发达地区购买设备,发达地区财政得到增值税,而由欠发达地区财政向企业退税(吕冰洋,2024)。 为缓解这个问题,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印发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推进方案的通知》中,对增值税留抵退税分担机制进行了调整完善,明确:增值税留抵退税地方分担的部分(50%),由企业所在地全部负担(50%)调整为先负担15%,其余35%暂由企业所在地一并垫付,再由各地按上年增值税分享额占比均衡分担,垫付多于应分担的部分由中央财政按月向企业所在地省级财政调库。 2022年3月21日国常会决定“中央财政在按现行税制负担50%退税资金的基础上,再通过安排1.2万亿元转移支付资金设立3个专项,支持基层落实退税减税降费和保就业保基本民生等。其中,对新增留抵退税中的地方负担部分,中央财政补助平均超过82%、并向中西部倾斜”。 这一举措实际上可以让经济发达省份承担更多退税义务、减轻退税对地方财政带来的压力,不过仍无法缓解地区之间财力不均衡、地区间税收与税源背离、以及转移支付可能带来的效率损失等问题。 第二,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和规则。有助于缓解留抵退税在地区间分配不均问题,更多影响地区间分配,对财政收入增长直接影响不大。 若增值税地方分成部分采取消费地原则,人口、消费支出较高地区或可分得更多增值税收入,更好覆盖该地区留抵退税负担。我们以2022年各省居民消费支出占全国比重大致衡量消费地原则下的增值税地区分布,对比实际(生产地原则)增值税收入地区分布看,河南、湖南、河北、云南、广西、吉林等省(自治区)有望获得更高增值税收入。 第三,进一步简并税率,可能引起增值税收入减少,并且地区间分布可能有微调。我国当前实行的三档税率13%、9%、6%,已是“四档并三档”、逐步下调税率的结果。不过相较于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看,税率较低、档次偏多。OECD国家增值税平均标准税率是19.2%,152个实施增值税国家2022年的统计数据(不含零税率)显示,采用一档税率的国家或地区62个,采用两档税率的国家或地区36个,采用三档税率的国家37个,采用四档税率的国家11个(杨小强,2023)。“三档并两档”或许是短期可行性较高的一种方法。 从稳定税收收入、保障经济增长、稳定产业结构的三个改革目标出发,朱为群 、刘林林(2022)对15个潜在简并方案,选择出对不同目标兼容度最高的方案:将税率简并至9%+6%——原适用于13%和9%法定税率的行业分别下调至9%和6%,原适用于6%法定税率的行业税率保持不变。 若未来增值税税率从“13%、9%、6%”简并至“9%、6%”,首先有助于降低间接税负担,其次有助于简便征收,进一步体现增值税的“中性原则”作用,缓解“高征低扣”和“低征高扣”现象,减轻留抵退税负担。我们依照上述方案测算税率简并后,地方政府增值税收入总量可能有所下降,地方间分布情况变化可能不大,北京、上海等经济生产附加值较高省份增值税收占全国比重可能略有上升。 由于改革落地时间点暂未明确,考虑数据可得性与可比性,本文将2022年作为基期,以2022年国内增值税收入作为存量核定基数进行模拟测算。我们依据行业代表性、行业规模和相关经济、税收数据的可获取性,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全部行业划分为9个: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及其他服务业[2]。目前适用6%法定税率的有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和其他服务业三个行业,适用9%法定税率的有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房地产业共四个行业,适用13%法定税率的有工业、批发和零售两个行业。我们假设简并税率后,原本适用9%法定税率的行业如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房地产业税率下调至6%,原本适用13%法定税率的行业如工业以及批发零售业税率下调至9%,其余行业税率不变。 理论上,国内9大行业GDP*对应税率加总应大致接近国内增值税收入,我们测算发现国内增值税低于理论值(即GDP*税率)。2022年国内增值税为3.71万亿元,而同期全国国内9大行业GDP*对应税率加总约为12.2万亿元,实际国内增值税收入是理论值的40%左右。这可能是由于增值税对商品、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征收,而 GDP 是各行业增加值之和。我们假设税率简并后, 9大行业GDP*对应简并后税率加总后,对应国内增值税也是理论值的40%左右。 结合上述假设和数据,若不考虑减税带来的产出变化、税基扩大,简并税率至“9%+6%”之后,国内增值税收入或减少1.2万亿元(即2022年国内增值税收入的24%、2022年地方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0.8%)。从这个角度看,为平滑财税收入,简并/下调税率可能需较长时间、分阶段缓慢下调。 从地区分布看,仅北京、上海国内增值税收入占全国比重略有上升,其他地区占比变化不大。 2 企业所得税改革 如何支持地方增加财力? 1. 我国企业所得税现状 目前企业所得税是我国税收的第二大税种。财政部数据显示,2023年企业所得收入4.11万亿元,占当年全国税收收入的26.2%,占GDP比重为3.3%。 从应税项目看,我国企业所得税的征收对象是企业;税基即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从计税方式看,我国企业所得税实行从价计税,应纳税额=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税收优惠减免-抵免税额 从税率看,我国基本税率为25%,国家鼓励的部分重点行业、小微企业等税率更低。税率国际对比看,我国法定税率相对较高。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第五版《企业所得税收入统计报告》,2000年—2020年,141个包容性框架辖区的平均法定税率从28.2%大幅下降至21.3%;2021年—2023年稳定在21.1%。 从税收归属原则看,企业所得税与增值税类似,采用生产地原则。从央地共享情况看,我国目前征收的企业所得税为中央:地方按6:4分税。另外,未纳入共享范围的中央企业所得税、中央企业上交的利润(包括铁路运输、国家邮政、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属于中央。因此北京、天津、黑龙江、西藏等央企相对集中的省份,企业所得税中央本级占比明显高于60%。 从企业所得税贡献省份看,由于企业所得税征收遵循生产地原则,生产大省如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央企集中地区如北京收入贡献较多。2022年,企业所得税收入排名前10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贡献全国70%以上收入。 从企业所得税贡献行业看,第三产业税收贡献能力比第二产业更加突出。2023年发布的《中国税务年鉴》数据显示,2022年二产、三产国内增值税收入分别占比35.5%和64.5%,当年二产、三产占GDP比重分别为39.3%和53.5%。2022年企业所得税收前六大行业(金融业、制造业、批零业、房地产业等)合计占比已超过80%,显示出相关行业盈利能力和资本积累实力相对较强。金融业中,银行服务业贡献较高,制造业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汽车、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以及烟酒制造业贡献较高。 2. 我国企业所得税改革的线索 1994年以来,我国大致按照“统一税法、降低税率、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的原则推进企业所得税改革。 1997-2002年,企业所得税的中央本级占比不足40%,主要是所得税分享改革之前,企业所得税的税收收入按照隶属层级来划分,中央企业的所得税归中央,地方企业的所得税归地方。2002年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改变了前期的分享方式,2002年按照中央:地方5:5分成,2003年开始转为中央:地方按照6:4分成。2003年之后,企业所得税中央本级占比一直高于60%,且在大多数省份,中央本级占比超过60%。 2008年开始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实现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统一、并且将法定税率由33%下降25%;2017年来推出多项企业所得税减税政策。按照“低税率、宽税基”不断演进。征收规模不断增长,企业所得税收入从2000年的1662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4.1万亿元,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11.4%上升至2023年的26.2%,占GDP比重也从2000年的1.7%到2023年的3.3%。 向前看,提高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比例是一个可选方向,这或许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的题中应有之义。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与所在地的公共服务、营商环境关系密切,企业因享受所在地公共服务而获利和纳税,所缴纳税收为当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提供资金支持,这使企业所得税具有受益税的特征。地方获得企业所得税多少与企业盈利关联不断增强,提高地方财政分成比例或有利于激励地方政府改善营商环境与公共服务、重视企业盈利与绩效提升。 此外,在共享税模式下,企业跨地区经营会造成企业所得税的地方分享部分在地区间的税收转移,引致地区间税收背离和分配不公问题。为此,跨地区经营企业所得税可以按照价值创造地或来源地原则划分,先由经营活动地、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预征,再由总机构汇算清缴。对于企业所得税的地方分成部分,可基于包含雇员、资产、销售收入等因素的公式法,在地区间进行分配(李建军,2022)。 3. 企业所得税改革,如何影响地方财政收入? 我们测算若分成比例从央地6:4改为央地5:5分成,带动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5%,北京、上海、浙江、天津、山西等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相对较高。 由于改革落地时间点暂未明确,考虑数据可得性与可比性,本文将2022年作为基期,以2022年国内增值税收入作为存量核定基数进行模拟测算。假设中央独享企业所得税维持不变,剩余可供中央与地方共享的部分中,地方财政分成比例从40%提升至50%,将为地方企业所得税收入增加25%、约3808亿元,约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5%。分省份看,可带动本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6%到6.1%不等。 3 小结 总结看,“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和抵扣链条,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为下一阶段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改革提供了思路。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可能的改革方向有三点。 第一,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和抵扣链条、进一步完善留抵退税分担机制,有助于减轻欠发达省份退税负担,不过其更多影响地区间分配,对财政收入增长直接影响不大。 第二,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和规则,或需更多时间调整。其有助于缓解留抵退税在地区间分配不均问题,更多影响地区间分配,对财政收入增长直接影响不大。若增值税地方分成部分采取消费地原则,以2022年各省居民消费支出占全国比重大致衡量消费地原则下的增值税地区分布,对比实际(生产地原则)增值税收入地区分布看,人口、消费支出较高地区如河南、湖南、河北、云南、广西、吉林等省(自治区)有望获得更高增值税收入。若企业所得税分成比例从央地6:4改为央地5:5分成,大约可带动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5%,北京、上海、浙江、天津、山西等省(直辖市)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相对较高。(以上相关测算结果对假设条件依赖较大,仅供参考) 第三,增值税进一步简并税率。可能引起增值税收入减少,并且地区间分布可能有微调。假设未来增值税税率从“13%、9%、6%”简并至“9%、6%”,地方政府增值税收入总量可能有所下降,地方间分布情况变化可能不大,北京、上海等经济生产附加值较高省(直辖市)增值税收占全国比重可能略有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改革落地时间点暂未明确,改革具体方案和细则有较大未知性,并且实际上地方财政收入变化可能也伴随中央转移支付同步变化,对地方政府财力的影响需要综合、动态考量。 注释 [1] “增值比例”为测算值,增值比例=2022年国内增值税收入/9大行业GDP*税率加总 [2] 其中:农业指农、林、牧、渔业;工业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业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他服务业是指第三产业中除前述5个行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风险提示 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不及预期;本文测算中包含较多假设,实际情形可能有偏差;国际宏观经济贸易环境超预期走弱;财税改革节奏不及预期;信用事件集中爆发。 证券研究报告: 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改革——财税改革系列研究之二 对外发布时间: 2024年9月6日 报告发布机构: 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金麒麟分析师)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作者: 蒋飞 执业证书编号:S1070521080001 邮箱:jiangfei@cgws.com 仝垚炜 执业证书编号:S1070524050002 邮箱:tongyaowei@cgws.com 滑动查阅往期报告 数据、会议点评二季度或再降准一次——2022年4月央行降准点评 【长城宏观】针对个人养老金问题该出手了——“个人养老金”点评 【长城宏观】内需修复加快,地产急需稳住——6月经济数据点评【长城宏观】内需修复加快,地产急需稳住——6月经济数据点 评【长城宏观】忘掉数据回落,警惕需求反扑——美国7月通胀数据点评【长城宏观】欧央行展现强硬“鹰派”态度,欧美或将持续加息——欧央行7月会议纪要点评疫情扩散,PMI进一步回落——11月PMI点评 物价降速加快,加息仍有空间——美国11月通胀数据点评 关注住房通胀的可能变化 社融口径新增信贷罕见转负 ——7 月金融数据点评 CPI 环比偏强,可否持续?——7 月通胀数据点评 PMI年内新低,企业等待更多确定性——7月美国PMI点评 美联储7月会议点评 积极应对,保持定力——7月政治局会议学习体会 OMO利率和LPR双降点评 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学习体会 M1增速降至-5%——6月金融数据点评 6月通胀低于预期,二次通胀风险仍存 PPI环比重新转负——6月通胀数据点评 内需反弹,重建向上趋势——6月美国PMI点评 国内降息条件更加成熟——5月金融数据点评 美联储决策与5月CPI形成分歧 CPI环比连续两月超季节性——5月通胀数据点评 受制于投资影响,PMI意外下滑——美国5月PMI点评 制造业PMI意外收缩,有效需求待提振——5月PMI点评 前四月税收收入可比增长0.5%——4月财政数据点评 地产“组合拳”如期而来——4月经济数据点评 通胀中枢依然较高、再通胀风险较大——美国4月通胀点评 新增社融罕见转负——4月金融数据点评 CPI同比略升,政策仍待乘势而上——4月通胀数据点评 进口强于季节性——4月外贸数据点评 美联储又面临滞胀困境——美联储5月FOMC点评 PMI扩张放缓,需求待提速——4月PMI点评 一季度CPI同比0%——3月国内通胀数据点评 通胀连续反弹,降息时点继续推迟——美国3月通胀点评 清明国内人均旅游收入超2019水平 美国制造业PMI大幅回升,验证经济繁荣——美国3月制造业PMI点评 PMI重回扩张区间——3月PMI点评 财政支出靠前发力更强——1、2月财政数据点评 美联储或将重蹈覆辙——美联储3月FOMC点评 制造业投资超预期——1、2月经济数据点评 M1增速重回低点——2月金融数据点评 美国通胀反弹,经济依然繁荣–美国2月通胀数据点评 CPI回升符合季节性特征——2月通胀数据点评 美国制造业PMI短暂回落,不改增长趋势 制造业景气度仍在下滑——2月PMI点评 降息虽“迟到”,诚意却十足——2024年2月LPR降息点评 财政目标基本完成,2024年期待化债方案 新一轮库存周期正在提速 ——美国1月制造业PMI点评 驳斥降息预期,缩表仍将继续 库存指数意外回升——1月PMI点评 正在兑现预期 —— 2024年1月降准点评 四季度平稳收官——12月经济数据点评 M1增速持续下滑压力仍较大——12月金融数据点评 CPI同比连续3月为负——12月通胀数据点评 景气度持续收缩,亟需政策加码——12月PMI点评 年末财政支出积极“赶进度”——11月财政数据点评 年内GDP无虞,私人需求仍待提振——11月经济数据点评 M1增速继续下滑——11月金融数据点评 美联储加息结束,降息仍需要等待——美联储12月会议点评 稳中求进——2023年中央经济会议点评 低通胀趋势不改——11月通胀数据点评 仍在求平衡——12 月政治局会议点评 任务还未完成,经济仍需向好——8月经济数据点评 央行降准为提高信贷——央行0914降准点评 欧央行意外加息为控通胀——欧央行8月加息点评 二次通胀趋势形成——美国8月通胀数据点评 政府积极作用助社融回稳——8月金融数据点评 低通胀特点明朗,宽货币还有空间——8月通胀数据点评 出口增速或在筑底——8月外贸数据点评 美国服务业PMI回升,经济可能新一轮复苏——美国8月服务业PMI点评 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和二套房贷利率下限快评 当月财政支出增速再度负增,化债方案或将出台——7月财政数据点评 美国通胀如期反弹——美国7月通胀点评 资本回报率与资本市场的关系 全年如何实现GDP目标?——建议财政政策更加积极 债务收缩压力显现——7月金融数据点评 经济压力凸显,降息未到终点——7月经济数据点评 美联储加息难言结束——美联储7月加息点评 政治局会议的五点变化 财政支出明显放缓,政策加码预期升温——6月财政数据点评 经济发展仍有压力,总量政策空间或将打开 出口增速创今年低点——6月外贸数据点评 信贷偏强但社融增速创新低——6月金融数据点评 CPI同比已降至0%——6月通胀数据点评 服务业旺盛维持经济强韧——美国6月服务业PMI点评 美国制造业PMI再创疫情后新低——美欧6月制造业PMI点评 制造业仍在收缩,政策组合拳已在路上——6月PMI点评 地方财政压力陡增,地产政策放松迫在眉睫——5月财政数据点评 欧央行控通胀决心更强——欧央行6月加息点评 经济增长放缓,降息如期而至——5月经济数据点评 加息虽暂停,终点还未至——美联储6月FOMC点评 M1、M2、社融、政府债增速回落——5月金融数据点评 核心通胀中枢不变,高利率仍将持续——5月美国通胀点评 降息周期再延续——六月降息点评 未来一段时间物价怎么走?——5月通胀数据点评 美国制造业产需错配加重——5月美欧PMI点评 服务业复苏态势现隐忧——5月PMI点评 企业利润负增拖累财税收入 房地产修复受阻 居民信贷再次收缩,降息或可期 通缩只差一步,降息或将至 服务通胀压力缓解,核心通胀仍显韧性 新市场开拓成效持续显现——4月外贸数据点评 存款利率下调带动银行业利好,转债行情正当时 欧央行放缓加息,但不会停止紧缩 加息周期可能接近终点 美国非制造业大幅回落 内生动力不足,PMI再度收缩 政策基调有何变化? 财政收入回暖,收支差额由正转负——3月财政数据点评 GDP同比回升至趋势线上 出口增速为何超预期? 滞胀与衰退临界点,美联储仍需一次加息 信贷持续超预期,但产出效应递减 通缩压力加大,降息可期 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进一步分化 环比回落,回归正常 加息25bp,控通胀仍为主线 开年收入增速下降,支出强度仍在——1-2月财政数据点评 如约而至——降准点评 欧央行顶住压力,再度加息50bp 三驾马车复苏节奏快慢不一——1-2月经济数据点评 环比仍较高,二次通胀趋势明显——美国2 月通胀数据点评 社融结构初步改善,居民信贷难言回暖——2月份金融数据点评 通缩未走,通胀未至——2月份通胀数据点评 出口形势依然严峻——1-2月外贸数据点评 务实的目标——政府工作报告点评 出口订单意外反弹,带动生产提速——2月PMI点评 美国下半年通胀反弹风险加剧——美国1月通胀数据点评 信贷总量创新高,但社融结构仍待改善——1月金融数据点评 消费修复初步确认——1月份通胀数据点评 欧央行强硬加息——欧央行1月加息点评 减缓加息或促使通胀反弹——美联储1月加息点评 美国PMI跌破临界线,失业率或将回升——美欧1月PMI点评 内需修复第一步——1月PMI点评 年度小结和2023年看点——12月财政数据点评 防疫政策优化,消费快速复苏——12月经济数据点评 美联储仍需坚持走完加息路程——美国12月通胀数据点评 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12月外贸数据点评 通缩趋势仍在延续——12月通胀数据点评 抗通缩仍是主旋律——12月金融数据点评 差别化房贷政策继续加码,降息周期延续——1月房地产政策点评 美国制造业PMI指数继续下行——美欧12月PMI点评 美联储或将继续加息至5.5%——美联储12月会议纪要点评 美国PMI跌破临界线,失业率或将回升——美欧1月PMI点评 减缓加息或促使通胀反弹——美联储1月加息点评 如何看待服务零售额? ]article_adlist-->周报、月报、季度报【长城宏观】人民币汇率料将兑现我们预期——20220425【长城宏观】八月大类资产配置月 九月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报告 八月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报告 2024年下半年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2024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展望六月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五月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四月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2024年二季度中国经济展望 2024年二季度美国经济展望 三月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二月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2024年全球大类资产配置展望 十二月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十一月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十月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九月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2023年全国GDP增速目标或在5.5%以上——20230116周报 元旦假期出行迎来修复——20230103周报 一月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article_adlist-->专题报告【长城宏观】短期利率的再思考——宏观经济专题报 流动性陷阱 对风险厌恶系数的探讨 台湾省经济分析报告 消费税改革——财税改革系列研究之一 香港经济分析报告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回顾与前瞻 三十年国债和房地产新政 中国未来物价走势分析 矛盾的美联储 澳门经济分析报告 宁夏经济分析报告 对赤字货币化的几点思考 理性预期和预期管理 最新化债方案对国内经济影响几何? 中国自然利率和泰勒公式 日经225指数接近历史高点 如何提振市场信心? 青海经济分析报告 实际利率仍然较高 机关团体存款增速逆势上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 对张五常通胀建议的思考 2024年美国经济展望解读 2024年中国经济展望解读 贵州经济分析报告 经济软着陆,美股爬新高——2024年美国经济展望 遵循市场,提振信心——2024年中国经济展望 重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 中国货币调控机制的转型 吉林经济分析报告 中国货币需求函数 十二月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月报 中国财政乘数估算 海南经济分析报告 两个维度看未来房地产市场 储蓄和投资 中国的“李嘉图等价”是否成立? 新疆经济分析报告 中国企业储蓄率分析 黑龙江经济分析报告 再议中国潜在经济增速 以日本房地产发展史为鉴 中国低消费之谜 美元仍处于升值大周期中 为何不加息,美股还下跌? 内蒙古经济分析报告 山西经济分析报告 中国居民消费函数 广西经济分析报告 全年如何实现GDP目标?——建议财政政策更加积极 美国银行业高利率下风险依存 资本回报率与资本市场的关系 本轮主动去库存见底了吗?——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中国资本回报率估算 云南经济分析报告 气候变化之下经济目标和能耗目标短期难以平衡——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德国财政政策启示:行稳致远——德国研究系列之二 可转债个债分析——睿创转债(118030.SH) 重庆经济分析报告 如何看待债务对经济的影响? 下半年债券投资分析报告 风高浪急,变中求进——下半年国内经济展望 可转债个债分析——法兰转债 2023年下半年财政政策展望 河北经济分析报告 可转债个债分析——寿22转债 中国人口趋势研判及建议 可转债个债分析——淳中转债 美国债务上限谈判失败的影响有多大? 双低转债还能继续投资吗? 陕西经济分析报告 可转债个债分析——起帆转债 中美两国经济呈现分化趋势 中国生育率研究 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 AI开启科技浪潮,中美竞争更显激烈 安徽经济分析报告 供给侧改革促进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 黄金正在开启新一轮牛市 湖南经济分析报告 欧美银行危机可能已经开启 可转债市场结构分析 湖北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再议十年期国债利率——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河南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article_adlist-->2023年可转债市场或迎来良机——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四川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M2/GDP的新形势:或将持续上升——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四季度出口为何快速下滑?——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如何看待IMF下调中国中期GDP增速?——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美国失业率为何再创新低?——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还会持续走高吗?——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天津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2022年度总结——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article_adlist-->特别声明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试行)》已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新媒体形式制作的以上推送信息仅面向长城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及风险承受能力为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的普通投资者。若您并非上述类型的投资者,请取消阅读,请勿收藏、接收或使用以上推送中的任何信息。 因此受限于访问权限的设置,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与配合。 免责声明 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证券)具备中国证监会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以上推送信息摘自长城证券已发布的研究报告,完整内容请以长城证券已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研究报告由长城证券向专业投资者客户及风险承受能力为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的普通投资者客户(以下统称客户)提供,除非另有说明,所有研究报告的版权属于长城证券。未经长城证券事先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亦不得作为诉讼、仲裁、传媒及任何单位或个人引用的证明或依据,不得用于未经允许的其它任何用途。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长城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研究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研究报告是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研究报告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及推测只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并非作为或被视为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的邀请或向他人作出邀请。在任何情况下,研究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研究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长城证券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可参与、投资或持有研究报告涉及的证券或进行证券交易,或向研究报告涉及的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在内的服务或业务支持。长城证券可能与研究报告涉及的公司之间存在业务关系,并无需事先或在获得业务关系后通知客户。 长城证券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article_adlist-->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